癌症防治理论 /  Theory
医事杂谈(五) 讨论:怎样从李封翁诊治疾病的方法特点看辩证论治中道与术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8-08

医事杂谈(五) 讨论:怎样从李封翁诊治疾病的方法特点看辩证论治中道与术的关系?

“辩证论治”是学中医、以中医为行当的人,讨论对疾病进行诊治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临症进行工作时必须认真遵守的程序。诊治疾病必先通过辨症认识病情,才能入手制定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有一个既在一般辩证论治之中、又高于一般辩症论治之上的指导原则即:在整个辨症与论治过程中,都要作为重点考量的“道”与“术”的层次划分和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古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器”。任何疾病特别是疑难病生成的规律,无一不由包括既属于“道”和又属于“器”的两个不同阶段组成。这就从理论上決定了辨症和论治的过程,必须在正确认识和顺应人体生物自主调控规律、认识和顺应疾病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清属于“道”和属于“器”这两个先后递进的层次中的差异来进行辩证论治。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辩证论治把握疾病的来源、走向、以及因此发生的橫向、纵向、深度对人体生物自控系统的影响,并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处方用药的原则。在一般临床实践中,医生各自依据自已的学术素养和临床经验,对类似问题的处理,见人见智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对谁不对。在这里,我就业内普遍观点之外,古人典型认识和自身经验,对这个问题分别进行一些探讨,但愿抛砖后能引出些玉来。

与在疑难病的防治中,民间街巷医生或是京都三甲的专家,根据疾病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因痰因瘀种种差异,在扶持相应局部正气的前提下,或升或降,或散或行,或加活血化瘀、或加软坚结、或加清热解毒之品等等方法相比。古代一名为李封翁的民间中医,毕其一生未留下片言只语的著述,仅在他去逝后,一些广受其恩惠的患者,一则出于对他的纪念之意,二则恐怕也有把他的诊治理念留给人的考虑,流传下一篇三万余字的文稿。文稿采用叙事的方法,首先举例说:县城一家大户家主生病,方圆百里的名医先后请了七、八个,都无法有效应对。病势日益沉重无计可施之时,族间一长者提出请事先未被富家看好的医生来试试。无奈之下,只好让一后生去请。素不知李翁太忙,无法抽身,听后生转述的病情后草拟一方稍回。家中七、八位专家看后纷纷议论,皆认为药不对病不能服用。病家无奈转求族间另一略通医道的长者给个主意。长者看过处方后,并不发表意见,只是反问:药方是谁人所处?病家说明原委后,长者嘱咐道:此老用药神鬼莫测,以我辈水平无资格论其是非,照办就是了。药后一剂知、三剂病去半。众专家悻悻离去。后病家遵嘱调养二月而痊。此系文中所列案例之一。

撰文者称:李翁毕其一生无论诊治何种疾病,均以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两法,或原方加減、或合剂化裁,少有超出两方之旨处方用药之例。说来也巧,前不久在微信群中有位老师提出:应该重视单方、验方广谱性的研究,弄清楚蕴藏在广谱背后的玄机。此提法正合我意,如真照此办理,说不准还真会弄出个让我们找到某种潜在规律的办法来。毕竟仲圣的经方除金匮外是专为伤寒而设,虽然伤寒经方的用药思路可为医中楷摸,但毕竟疾病谱的变化远非某一大家的思想所能全部覆盖。应该说自古及今所有医学流派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长处,甚至某些默默无闻就了却人生的人,其毕生事业中,也不乏闪烁光辉的篇章。我们岂能以己之见就轻易否定一个可能具有一定广谱性的方法和用药特点呢?它背后有可能存在着的、暂不为你我知晓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能引起我们重视,一旦破解了这些规律,就意味着我们在学术上向前跨上了一个台阶。我以为这个意义并不在单纯地研究经方之下。不错,学习经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前人的成果,为创新打牢基础;但是研究隐藏在单方、验方、后面暂不为多数人所知的规律,恐怕也应该列入有志于中医创新发展的议事日程之一。

那么,李翁毕生以六味合补中加减化裁应对百病,效果被称为神鬼莫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如果说这种规律被称为“道”,那么加减化裁的方法就称为“术”。在这里的“道”和“术”的运用,其意义恐怕又在这两个经方之上。李翁是如何以“道”驭“朮”,达到神鬼莫测水平的呢?

我已把这种“以道驭术”的手法成功地应用于癌症防治中。具体的内容已经在各类文稿中反复强调过,这里不再赘述。我不知道专家们对“以道驭术”一语所包含的内容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