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理论 /  Theory
癌症病因及其发展规律初探 (上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癌症病因及其发展规律初探 (上篇)

一、基因变异首当其冲


“基因”一词是英文gene的音译,是生物细胞内组成染色体,有自体繁殖能力和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但其内部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突变和交换。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都有它特殊的染色体数,如人类46个,小麦42个,水稻24个。


基因学通过认识生物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脂肪、糖)等化学变化规律,可以阐明生命现象,如代谢、生长、遗传、免疫功能等的实质,从而控制生命活动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增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基因变异现象,如野生菌生长于夏秋时节,而冬春却不见踪迹,它们同在一个地区生长,有的含毒不能食用,有的却是美味佳肴。其所以如此变异,与基因大有关系。生物界的人类,在健康上也同样存在着变异现象,当然,人体要比植物复杂得多,医药学的研究也相对复杂和困难得多。用量子生物化学原理研究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弄清生命起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致癌原因等问题,都有着重大作用。




生物学家认为,基因的变异,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生态平衡即自然平衡,包括自身的功能性、器质性和外界环境的互相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


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与近代生物学的理论其实是相通的,并不冲突。中医“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焉能不与“天”息息相关?中医的“阴阳”表示脏腑、气血、经络、寒热等方面的属性,表示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五行”则是指导诊断治疗的辨证原则。天地阴阳的交感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类;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因天地浊气、疠气,特别是环境污染后的毒气的影响,随呼吸、饮食等动态过程浸入体内,打乱了气血周流无滞的运行常态,给机体局部组织造成损害。在这些损害中,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有的形迹较为显著,有的则相对隐蔽,较轻的损害被制化防御系统功能在清除入侵物后随机修复;较重的损害则因局部的正气没有能力配合整体制化系统功能的调控将病邪驱除而长期与残留的真气互结而蛰伏,形成常见的慢性疾病,制化系统陷入紊乱状态则形成疑难疾病。


疾病是气变的结果,而癌症则因气变过程的特殊性、持续性或间歇性而尤显突出。以此,中医理论视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导致病机变异而成癌,也就是美国肿瘤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劳斯称之为“起始因子”的基因突变的基础条件,从而被世界医学界视为“绝症”。对此,我持不同的见解:与其说形体上的癌症是“绝症”,毋宁说真正的绝症是人们恐惧心理对精、气、神的极度损害导致药石不灵,亦即是癌症防治研究者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勉为其难的思维定势。




二、难识“庐山”真面目


事在人为,如果我们从临床实践中既知其“难”,又通过理论研究的反复探索而知其所以“难”,我们就不会重蹈“阳症复施予阳药,必致气立孤危”,“阴症复施以阴药,导致生机化灭”的覆辙,既详审阴阳,又细别虚实,既看得见外邪入侵造成的标症,又认得准整体的入侵外邪被逐出后局部外邪蛰伏不出。用李东恒的话说,即:“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尤可少年愁”的内虚邪凑的根基”,那么,在防治措施的制定上,我们就会对这类邪气与真气互结的典型病机实施扶正以祛邪,但不急于求成,假以时日,日出冰自消,阳回邪自出。最终的康复是必然的。


何妨检讨一下,我们究竟做得怎样呢?

长期以来,不少患者因病症微隐而自恃身体健康不去理会它,以及医生们见病治病、不分阴阳、不辨虚实、一味追求速效而误导了我们,使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将上述决定远期健康的关键理念置之脑后,以致在得到近期治疗效果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埋下了远期祸害的隐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入侵物质的长期蛰伏,被损害的局部机体组织长期得不到修复,局部阴阳偏阻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整体制化系统与局部机体组织功能的动态平衡,在后续累加刺激的作用下,一方面是受伤局部与整体制化系统之间的从属与制约关系渐行渐远;一方面是该局部内环境越来越恶化;第三方面是因为第一、第二方面的综合作用,五行经气运行日益混乱,当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形成了持续或断续的生机走向化灭(指该局部)的病理过程中各阶段的态势。之后,随着新的各种因素刺激的累加,各类误治手段的推波助澜,该“其气必虚”之处的“阴阳偏阻随着逐步恶化的病理过程日益加速,随着病机转化过程的一步步推进,相应地在临床上出现异常炎症,或溃疡、或息肉、或囊肿、或良性肿瘤,或其它疑难病。当这些疑难病的病理过程持续发展到《难经·五十六难》中指出的“气无传输之机”的严重状态时,该局部阴阳偏阻的内环境的恶化程度已走完了由一般慢性疑难病向绝症转化的过程,随着局部机体组织某种程度上“生机化灭”的病机转归的出现,基因突变的灾难就必然降临。有如雾气、水和冰的转化一样,当天地交感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水即以冰的形态和属性展示在你的面前。北极的熊和南极的企鹅亦只能以冰的环境生存。这表明世间任何生物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癌细胞亦不能除外!


这就是癌症的病因,这就是我们集天下医学精英穷数百年时日仍难窥见其神秘面纱,揭示其庐山真面目的根源所在。




三、癌症产生的三种形式


如前所述,癌症的病因是在起始因子形成之后,病理过程持续或断续发展的结果。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患者检查出癌症时,大都已是中晚期?在他们之中,有的此前健如常人,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重视之处?有的虽然常年慢性病缠身,却按常规防治方法治疗得到缓解,其后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特殊的变故?有的甚至仅仅因为严重的外感就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为什么不同的前提却出现了相同的病症?


答案很简单:全由患者自身的内环境条件和所处的生产、生活外环境的综合因素决定。


由于患者各自的体内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差异,癌症的发生一般分为隐微型、渐进型和急骤型三个不同的类型:


以隐微的形式走完持续或断续的病理过程达到基因突变所需的内环境条件而发展到中晚期癌症,表现明显时方被检测出来的癌症患者,一般与“免疫遗传易感性”无直接关联,他们在起始因子种下时,体内环境都相对较好,此前一般都没有五邪内生的疾病。之所以癌变,关键因素在于我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无可奈何地接受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源物质随着患者的生产、生活活动侵入机体,造成对局部机体组织细胞的形态极其深重的损害,从而种下了持续或断续发展的病理过程的起始因子。因为受到伤害的形态极隐微,是以易被人们忽略而不当回事。又因其受到损害的程度极重,损伤局部的组织细胞在走完内环境恶化到基因突变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条件也相应短暂而快速,再加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癌变都共同要出现的从“起始因子”到“生机化灭”前的轻微症状,随基因突变的产生而完全消失,是以患者还沉醉在美好的病去身安的愿望中时,死神已经在他躯体种下了毁灭性的祸根。这类患者多发生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青壮年身上(个中原委待往后逐一讨论)。




其次是渐进型。该类型的癌患者出现基因突变的起始原因,是五邪内生的疑难疾病的长期存在及其在生产、生活和误治过程中的刺激累加。人的生命的正常终结是尽享天年,即在五行阴阳动态基本平衡的状态下,不发生任何直接影响到制化系统,使之无序的紊乱而走完生、长、壮、老、弱后无疾而终的生命过程。而导致癌症产生的病理变化过程属于渐进型的癌患者,都是五邪内生之后,逐步形成或非特异性炎症或糜烂、或溃疡、或息肉、或囊肿、或肌瘤和等等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他们之所以由一般疑难病逐步转化为癌症的原因,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即环境污染的刺激和时行症的刺激;第二是主观上的原本可以控制、可以避免而又被人们因为不明其危害性之严重而疏忽不去控制,不去避免,反而人为地促成和加速病理过程发展的失治和误治。


“有一份阳气不死,有一份阴气不仙”,“阳气者,犹天与日,失其所折寿不彰”,古人把阳气的重要作用摆在与人生死相依的天平上来掂量,可见疾病防治过程中“留得一分元气即保住一线生机”这一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常见疑难病患者,因其疾病存在这一客观因素,本身就一方面影响了机体升降出入功能的正常秩序,使生发机能减弱,另一方面也因其疾病的存在使体内元气消耗量增大。当然,如果不发生后续的刺激累加,只要防治得法,它们同样是可以康复的。可惜,这只是我们主观上的良好愿望而已,事实上多种因素的干扰制约,逐步由衰弱走向制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结局却仍然按部就班地发生。一方面是因生计所累,因环境污染、因时行疾病的刺激累加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是主流医学不辨阴阳、不明虚实,见病治病,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的防治方法,致使在局部病变后从形态上被治愈而消失的同时,过重地、持续地耗尽了受伤局部的阳气及其生发机能,并使整体与局部间的从属与制约关系,一步步将局部阴阳偏阻之处逼向“气无转输之机”和“生机化灭”的境地,人为地造成了基因突变的内环境,加速和促成了癌变的发生。




“急骤型”是癌变发生的第三个类型。该类型的病机转化过程与隐微型、渐进型之间的差别在于:隐微型,渐进型的骤变发生于被损伤的局部导致的紊乱,一是局部组织细胞内部的紊乱;二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制约的关系的紊乱。而急骤型的癌变虽然仍以受伤局部为基因突变的原发点,即“气无转输之机”的开始点,但推动其急骤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刺激累加后局部内部的变化,而是波及整体制化调控系统中枢的整体性紊乱变化。具体地说即是在以渐进型病理变化过程为基础的前提下或因合并严重的外感,或因合并严重的肠胃病,及其不适当的误治,导致了“肺、脾、胃”这个制化系统的中枢发生紊乱。如果我们把隐微型突变和渐进型突变称为封建割踞势力的话,那么,急骤型紊乱的发生,则有如一次成功的宫庭政变,江山能不易主么?


是以该类型病变多发生在合并严重的外感或严重的有肠道疾病的消炎抗菌、治疗无效之后的患者中出现。这类原本可以避免却又累累出现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疾病防治理念上的错误惹的祸。

可是怪谁呢?人们不敢怪谁,谁又敢怪呢?

噫吁唏!这大概是定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