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理论 /  Theory
信口吹——四驳张功耀的“废中医论”兼谈中西合璧问题
发布时间:2023-09-17

信口吹——四驳张功耀的“废中医论”兼谈中西合璧问题

张功耀和他的应声虫们目光短浅,信口雌黄,坚持认为中医的经典理论是“伪科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糟粕”,主张彻底废除,主张中国的医学事业全盘西化,进而否定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其论据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数十年在中医学科研领域内没有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在大众卫生事业上有任何建树。

事实真如张功耀所说吗?

反驳张功耀的观点,并非肯定中医的完美无瑕,也并非否定西医特有的优势和长处,而是主张中西医合璧,同谱大众健康的交响乐章。

俗话说:“人无十全,金无足赤”,衡量不同科学体系的成败得失,何尝不是这样。就医学科学而论,能满足近期利益的需要,又不种下危及远期利益的祸根,并能有效地应对目前让医家十分棘手的癌证、艾滋病等疑难病症,是广大患者迫在眉睫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来自民间的中医医生,就中医药学的现状和发展这一争议已久的问题,我以既是局中人,又是局外人的不同观察点来分别看待中西医各自的长短和优劣,探索中西医合璧的途径,想来是顺乎民心民意的。


一、寻找衰落的症结所在,寻找医药科学发展的新路,关键何在

放眼中医日益衰落的现状,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摆脱既成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否摒弃中医和西医这两个不同的医药科学体系之间的门户优劣之争,客观地面对对方,深刻地反省自己。非医学界的其它学术界的精英们能否多些自知之明,珍惜自己在本专业的名誉,为本专业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要为获得话语权对自己不熟悉,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横插一扛,使本已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医药学界更加乱象丛生。

张功耀等人以一孔之见,必欲将中医扫地出门,彻底废除而后快的行为,打着忧国忧民的旗号,挑起无端纠纷。试问,这样做就能找到中华医学的出路吗?就能杜绝百年来中医和西医之间互相轻视,互相诋毁、互相排斥的局面吗?我想,任何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赞成这种狭隘偏激观点。大众健康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无医患的医疗服务。任何医疗体系之间的诋毁和排斥,说轻一点是无知,说重一点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争夺市场而不择手段,丧失行业道德,丧失人格的卑劣行为,是阻碍中华医学发展的有害因素,是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制造阻力。

广大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急需要我们去关爱,去抚持。他们期盼挑起纠纷者收敛起互相攻讦的劲头,多做些实事,多做些有利于新的医疗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好事,他们是会额首感激的。

现实告诉我们:时行症、急性病、外科手术和先进的生化,影象和基因诊查手段是西医的强项,是中医无论怎样不服气都是难以推翻的公众定论;而对远期的安全性,对疑难病的有效性和无伤害性,中医的成效又是西医望尘莫及的。医药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必然是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的、新的医药科学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舍此别无他途。


二、中医应当怎样看待西医,怎样反省自己

门户之争属正常现象,不足为奇,“争”是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百家争鸣之后始能百花齐放。但“争”必须客观、辨证、中肯、公正地看问题;必须承认、尊重、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深刻、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方能逐步充实和完善自己。

我以为,中医界同仁必须客观地、心悦诚服地承认:在诊断技术,急救手术和时行症的防治上,中医必须以西医为师,虚心学习,将中医的八纲辨证,望闻问切与西医的生化学、基因学,影象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假以时日,寻找出两种不同体系的医药科学之间的切合点,以提高和升华自己。但在疑难病的防治上,却是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顾及远期健康安全的强项,同时也是西医形态医学先天不足的致命弱点。因此可以断然地说,中医施治的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制化调控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统率作用是西医无法比拟的。这两个不同的医学强项的结合,就构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长短互补”的新的医药科学体系终极目标的现实基础。从理论上人讲必然是这样,但从操作性上讲,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至少目前难以做到。要把中医和西医的强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学说,绝非中医的清热解毒法与西医的消炎抗菌法置换使用那样简单。一切都必须从中医的“整体观”及“天人合一”理论与西医的局部形态理论之间的切合点入手、从病因、病理、病机的对译入手进行研究,方可探索出眉目来。

1979年推行的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有的已经消亡,有的虽然苟延至今,但没有任何发展和建树。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提供相应的财政解决之道”因素外,没有找到切合点是这种体系“只开花不结果”的实质内因。我以局外人身份,旁观者眼光,十分赞同蔡伟主编在《一部中医经典的两种解读》中所言“中医传统医学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医学”,其观点之一是只研究药物和方剂对单一病变的针对性,放弃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研究,将《内经》、《难经》当作典雅的装潢,视之为古董;其二是只注重从历史文献中寻找方剂,脱离了民间医学这个根,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放弃对《内经》、《难经》的研究,等于背叛和割裂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明史,没有理论上的先天之根的指导,再失去民间医药学这个后天之本的补充,中医药能不衰落吗?如果中医药界同仁都象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一样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内经》、《难经》,中医的现状就另当别论了。


三、事实证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西医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在《云南法制报》上发表的《三重污染致癌说》一文中,列举若干数据,阐述了任何不良生活习性、任何化学、物理、生物源物质对人体的伤害,都不是真正的致癌病因,只是癌症病因产生的基本条件,只是导致DNA的突变的外部环境影响。真正的癌症病因,是这些物质造成机体组织局部伤害后,被伤害的局部组织在后续的环境污染,六淫污染和药物治疗不当三重原因的累加刺激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持续或断续的病理发展过程本身。而在《漫谈癌症病因防治中的王道与霸道》一文中,强调“天人合一,天道即人道(亦即医道)人身为一小天地,将治世之王道与霸道施之于癌症防治时,同样以保护正气,尽量维持体内脏腑组织间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为主。”并进一步指出“失去和谐的根基,就是失去生物体生发机能的沃土。反复强调竭力保护正气,是纠正机体内部五行经气运行紊乱,恢复气血运行的动态平衡这一治疗过程从始至终的指导原则”。

在上述两个前提下,一方面指出:消炎抗菌法、放化治疗法所得到的近期功效的短暂和长期危害的深重和不可逆转。指出主流医学因找不到真正的癌症病因,找不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又不得不面对癌症病势发展的疯狂肆虐,无奈之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苦楚与尴尬,以及这种尴尬的长期持续逐步演化为思维定势之后,一次次错用消炎抗菌法、放化治疗法,并且在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在癌症未被彻底征服之前,任何治疗研究成果都是探索性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可言)使患者机体内本已衰弱的元气,加速转向衰竭,在过多地消耗社会资源的同时,过早地夺去患者生命这一沉痛悲哀的现实。

另一方面,在阐述利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制化调控”理论为指导,对“形体不衰,精神不弱,睡眠、饮食、呼吸无明显异常,虽有转移,但尚未构成局部的严重阻滞和严重破坏的病例,纯粹施用中医药也能治愈的论点的同时,也坦承病灶巨大的病症,纯以中医王道(即平衡调變之道)难以达到救治目的这一客观事实。并具体指明:因为要促进巨大病灶或消失,或坏死,或转化为炎症后膨胀、化脓破溃后排出,均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以患者有限的体能,面对漫长的治疗过程,精、气、神的耗减是巨大的,发生营养衰竭,功能衰竭,或合并变症而夺去生命的可能随时都会发生。而生于管道部位,或重要脏器旁的病灶,则因对机体组织功能的升降浮沉运动的动态平衡直接构成威胁,给治疗过程平添若干障碍与风险,严重地制约着这类尚未完全丧失治疗机会的患者的治疗后果。对这两类情势的病人,纯中医的王道调變是无法保障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只有采用王道与霸道并用,中西医长短互补,相辅相成的治疗方法,即:以中医调變阴阳促进机体内五行和谐,保存正气生发根基为临床治疗的指导纲领。在西医支持疗法的辅助下,相机施以手术或放化的霸道治法,或切除它,或使病灶缩小,消失,为中医平衡阴阳动态,修复已经恶化的内环境,缩短治疗时间,规避治疗风险,彻底消除癌症细胞创造条件。

若干纯以中医药神奇效果治愈和基本治愈的病例,印证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制化调控”理论足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体系的主导纲领。而这些是西医不可能做到的。反之,面对虽然就体能而论,治疗机会尚在,但病灶巨大,生长部位刁钻、似可治又难治的患者,纯粹靠中医的王道又显然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的,但在手术切除、放化治疗、支持治疗的配合下,逐步康复的病例,又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西医、生化学、影象学、基因学及相关治疗手段在癌症治疗中的不可缺少,(详细事实依据请登陆http://www.zggo.com/robotweb/main.php?user=yncancer&id=2574)。

以上事实凿凿在案,有据可查,有人可证。中医药学是否博大精深,是否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结论已昭然!中西医能否有机地融合成高效服务于社会的医药科学新体系,结论亦昭昭然。


四、中西医结合新体系建立的必要前提。

中西医结合新体系,是大众健康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艰难过程开始之前,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是正本清源,只有本正源清源才谈得上拔乱反正。没有坚实的基础,再雄伟的高楼也终将随时空的变换而坍塌。1979年的中西医结合浪潮之所以无果而终,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呢?

反省!只有深刻的,广泛的反省,方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什么是近期利益,什么是远期危害?用什么样的方法既可以获得近期利益,又可以避免远期危害?

只有近于苛刻的反省,方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枝叶,以及如何识别它们,舍弃或发扬它们?

只有在脱胎换骨般的痛苦思索之后,我们才能知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于交流,汇于久远“的真正含义。方能指导我们拨开迷雾找到方向,方能使我们停止内讧,互相亲和。斯时即是产生新医学理论体系的社会基础奠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