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免疫学防治的研究迷失了方向
“局部与整体,紊乱与衰弱”这10个字的含义,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从字面上理解,人人都能够作出正确的表述;说它复杂是关于它真正的内涵和外延中蕴藏着几乎所有疑难病形成的原因。对它的理解决定着包括艾滋病、癌症在内的所有疑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得失,决定着人类为此展开的探索研究进程,是停滞不前还是快速突破。
任何事物的局部与整体无一不是从属关系,在疑难病防治研究中,衰弱的症状仅是整体状态外在的或阶段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衰竭的症状则是整体本质性的变化依据。衰弱的局部性、阶段性变化与衰竭的本质性变化之间的差异,无论中医和西医都是一目了然,是勿须讨论的公认常识。免疫系统功能病变研究的认识错误,不是、也不可能发生在衰弱与衰竭的本质属性区分上,而是正好发生在衰弱与衰竭之间的联系紊乱上。紊乱的形成缘于医生对疾病的失治和误治。紊乱形成之后产生的变化,直接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及周而复始的制控程序,使机体内部气血升降浮沉,阴阳五行的交感制约常态陷于失序而产生动乱,疑难病也就随之应时而生。
对疑难病防治问题进行研究和必须遵循的规律,与其它诸如政治、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我想并无二致,即:无一不是首先着眼于整体的战略考虑,其次才着手各科目的阶段性的战术。但是,在临床疾病防治中,在涉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轻重权衡上,在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掂量上,人们往往为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得失所迷惑,忘记了疾病防治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机体整体机制及制控机制的和谐有序;忘记了无论对任何局部、任何疾病的防治方案的制定,都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基础这个大前提,将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的常见疾病的防治与确保整体制化调控机制的和谐割裂开来,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了见病治病,只顾眼前标症的痊愈,不管因此造成的对整体机制的长期损害;只追求局部的、阶段性防治效果,忽视在这些“效果”用不适当的治疗方法获得的同时,给整体生发机能种下了祸根。这个看似不起眼、不足道的一般性问题,因为要顾及它就会对眼前的利益造成某些影响,于是轻易选择了前者。鉴于这类患者健康观念的急迫要求左右着医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远期整体制控机制损害的求治定势,导致疾病防治工作者在制定防治方案时,放弃了对整体机制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通盘考虑,随波逐流地在一般性的防治上无谓地下功夫。如此现实,疑难病能不逐年飚升?连主宰免疫系统的机体制化调控系统都经常处在不适当的防治手段的损害中,还从何说起征服免疫系统疾病?连免疫系统的中枢在哪里都不知道,还妄谈什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那么,什么是免疫系统?什么是免疫系统功能的病变?又都是些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主流医学将免疫力差、易于发生外感列为免疫功能病变的依据,将“抗O”因子的测控,血常规的不正常升降列为免疫功能病变的依据;将癌症、艾滋病、红斑性狼疮、白塞氏综合症等等若干疑难,列为免疫系统功能病变。在药店的橱窗里,在医院的药架上,有关防治免疫系统性病变的“高新产品”琳琅满目,可在医院的病床上,恶性免疫性病变的患者,无不一拨接一拨在受尽“科学”治疗的煎熬后无奈地死去。
这种尴尬的窘境为什么发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从事免疫性疾病防治研究的专家至今还没有弄明白免疫系统机制为何物;还不清楚免疫系统动态平衡与失衡的关键所在;还不明白导致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外因及其发生之后的病机转化过程的相关内涵和外延。
为什么不问一句“抗O”因子缘何升高?为什么不问一句血常规不正常升降的内因条件是否与整体机制有何种关系?为什么煞费心机经历百年的研究探索,对种种疑难病的病因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白纸一张?……凡此种种,都缘于患者的急切要求及防治研究的不得其法所造成的。
按照中医“天人合一”、“整体阴阳制化调控”理论的观点,免疫系统功能是以脾胃功能为中心,以肺肾功能为辅助,在其它脏腑的综合制约作用下,将脏腑的精气与自然的清气在胸中进行有机的融合而形成宗气,并进而推动全身气血的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以发挥温熙濡养、激发、生长的作用。这个机制运行得正常与否,完全在于由阴阳互根、气血互根、阴质为体,阳气为用的动态平衡。反之,则五脏六腑气血运行失去平衡后逐步陷入紊乱状态,促使各种新疾病的产生。从疑难病防治学的角度言之,要想征服层出不穷的新病种和数百年以来难以突破的老问题,必须从免疫治疗方面入手研究,深刻地剖析免疫机制构成的主要因素、运行规律及外来因素以何种形式破坏这个机制的常态平衡,才有可能最终找到预防和治疗疑难病的方法。
可是,主流医学并没有这么做,也难以做到。脱离整体制控因素进行孤立研究的形态医学体系,势必决定了它的局限性,我斗胆断言:它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整体性突破!
二、临床治疗效果已经证实:目前免疫学研究成果只是半成品
也许有人会以为,上述观点太偏激、太狂妄!我却以为恰如其分。主流医学在诊断、防疫和常见疾病防治等方面功不可没,无可指责;在征服癌症方面也有一定抑制效果,但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只能说是 “半成品”。
且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迄今最为“优势”的科研成果吧:
白介素、胸腺肽、动肝转移因子,能独立应用于临床调节免疫而治疗癌症么?
环磷酰胺、氨喋呤、自力霉素、长春新碱、马利兰、天门冬酰氨酶等难以计数的药物和成本高昂的化疗手段,在正确的方案指导下对肿瘤抑制确有一定作用,但也仅仅是“一定作用”而已。
镭疗、钴60治疗、同位素碘131、同位素磷32、同位素金198等名目繁多的放射治疗,成功治愈癌症的有力证据又在哪里?
至于新兴的基因疗法,且以曾同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的四个云南籍白血病者为例:三个花费多则上百万,少则几十万做了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相继死去,另一个大理16岁的女孩因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干细胞移植而求助于我,经近一年的治疗后,07年7月北京道培医院通过染色体、DNA等检测确定已经痊愈。对上述截然不同的铁证,不知基因防治专家们有何感想?
也许有人要问:你怎么看不见那些通过放化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好的患者呢?我的答复是:看见过,也分析研究过。不过,你是否也考察一下,在所有接受放化治疗、基因治疗的患者中,一年内便撒手人寰的占多少比例?达到和超过五年生存期的又占多少比例?再请你寻访调查一下,每个地域都存在不同数量的不治自愈者,或因某种因素刺激而自行康复的病人,甚至还有因跌了一跤后吐血而自愈的病人。在作了这些详细的调查后,你再想一想:在放化治疗康复的患者与不治自愈的患者痊愈的表像后面是否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总之,事实已经有力地证明:尽管放化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现阶段所使用的肿瘤临床防治方法,都是集全球主流医学界精英,在耗费了难以计数的社会资源后才获得的。但是,取得的防治成果却是:始而令患者庆幸欣喜,终而以负债累累、饱尝痛苦而步入死亡。这些遗憾、无奈与尴尬的现实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病机变化?究竟掩盖着何种性质的认识错误呢?难道不该客观地总结一下,切实地评估其得失,从中吸取教训,回过头来另觅新路。
三、目前免疫医学研究认识错误的思想根源及表现形式
研究方向的错误,能生产出“半成品”虽然已属不易,但它毕竟是错误。这类错误产生原因首先在认识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因认识的单纯与肤浅,在不得已的前提下无奈地多次重复,在于错误被重复之后被定势为真理的惰性作用。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北宋国都在内忧外患中被迫从汴州迁到杭州,统治者不思悔过,继续沉溺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温柔乡里,“把杭州当做汴州”,不励精图治,奋发求强,终致在青史上留下为后人嘲笑的一章。以史为鉴,我们系民众安康于一身的主流医学,却在与种种免疫疾病的对抗中败北之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惰于探索,当本质性的远期损害在无踪迹的变化过程中走到尽头,而以一种新的面孔在患者身上出现时,他们又像唐吉诃德面对风车一样,举矛乱刺……
难道这就是“科学”么?
正是这种习以为常后滋生的麻木,使我们在迷失方向、走投无路之时,把无法征服的疾病诿之于天谴,称之为无药可治的“绝症”。正是这种麻木产生的惰性,阻碍了主流医学免疫防治研究的进展。
先进的检测手段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因这种麻木与惰性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疾病时,只能“循规蹈矩”地应对,丝毫不考虑面对还没有征服的疾病时,常识和经验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如白细胞升高,按常识是炎症发作,必须施以抗炎针剂,但你想过没有,除了常见治法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支持疗法的辅助下,使白细胞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么?
肿瘤指标物升高了,按常识必须立即施以放化治疗方可控制,但是,事实上在免疫系统紊乱被纠正的过程中,肿瘤指标物虽然升高,可血常规却呈稳中有升的现象,你研究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过背后隐藏的玄机么?
按常识,肿瘤缩小是病情好转,反之则是病情加重。然而,走进现实,你见过肿块虽然增大,血常规却稳中有升,患者的精神、饮食等状态却逐步好转的的奇迹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奇迹的出现呢?
干细胞移植,有成功也有失败,并非万能,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是人性的必然,但面对失败你是否想过治疗成功患者与治疗失败患者体内的环境差异的作用?农民种庄稼“土壤燥湿不均则种籽会发霉,土壤湿气过重则种籽会腐烂”这一浅显的自然规律蕴藏着的哲理,对免疫学专家来说,是深刻的启迪。
主流免疫学防治研究的专家们应走出思维定势的套子,转变一下思路,面对临床治疗中患者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应学一学“天人合一、阴阳制化”理论,明确区分衰弱与紊乱之间的本质差异,为医药学的发展多作些该做的事,切莫再把“杭州”作“汴州”。
乳腺癌患者郭曼莉发病初期,病灶仅在乳腺部位,后来却一面做放化疗一面“全身多处癌转移”,发病初期四处奔走求医,“治疗”后衰弱得走路都要人搀扶!个中滋味,请看她本人亲笔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