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理论 /  Theory
与癌症病因防治研究权威商榷
发布时间:2023-09-17

与癌症病因防治研究权威商榷

癌症被称为“绝症”,这是当前被铁定的事实,虽然表面上我们可以说出若干理由来诠释癌症的成因,但究其本质言,唯一不会被将来的研究否定的只能是中医药学所主张的阴阳五行失衡学说。唯一最终能被事实所确认既不是被历史所淘汰的防治方法,亦可以断言,只能是以中医阴阳五行制化调控理论为主导,以西医,手术切除,放化治疗为辅助的中西结合,扬长补短的综合防治理论体系。

这一提法,恐怕会受到那些放弃中医药说的灵魂,追随西医学的中医专家们的质疑,更可能被西医学肿瘤防治权威们在不屑一顾之余,嗤之以鼻……
不过,我却不以为然。谁不知“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这句名言呢?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有谁会为真正能拯救生命的东西,因其不符“科学”规范而拒绝它呢?更何况在被称为绝症的疾病面前,任何所谓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是探索性的,在这一“绝症”未被从理论到实践完全征服之前,根本说不上什么真正的科学。我不得不重温邓小平“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是好猫”这句话揭示的含义。
其实,对逐日升高的癌症发病率,作为人们健康守护神的医学专家们,处境是十分尴尬的,内心同时也弃满了悲哀。

自责、自律,对于有良心的肿瘤专家来说,虽然是应有的良知,可一味地沉溺于自责又有什么用呢?我以为解放思想,重新调整思路,这一可能带有痛苦的认识转化过程,应该是当前肿瘤病因防治学界的当务之急。这种解放思想后的认知转化结果,远远比坐在实验室中重复早已被证实没有生机的研究对社会有用得多。甚至可以说会使“万马齐喑尽可哀”的肿瘤病因防治事业由于清新空气的注入而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把人类的肿瘤医疗学科技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此,我想冒昧地向专家们倾诉如下几个问题:

一、停顿一下,目前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自舌戈反省。一个被始皇帝称为“黔首”的草根公民,原本应该安分于阡陌之间,终老于林泉之下,不该过问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物,更不该不知天高地厚地与专家们谈论属世界医学范畴内的事,然而,冤魂们在怒吼,吵得我食不甘味,睡不安席,无奈之余只好冒昧了。

当下,代表肿瘤防治学权威的手术切除、放化治疗、免疫治疗,中医扶正祛疗、消炎解毒、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结果,已被临床仅五年生存率中的极低比例所证实:这些方法都不是专家们梦寐以求的“能使免疫系统恢复动态平衡”而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都是不得以而用之。由于是没有根底,没有目标的权宜之计,也就难以确切地把握使用过程中的“度”。于是,不适当的消炎,加重了体内阳气衰竭的进程,过度的放化损害了癌症病人本已衰微的生机。随着这些貌似科学,实际是只治标不治本的“医疗”,导致患者整体生机逐步向衰竭近绝转归,多种合并变症当然层出不穷……
不可避免是无奈的!可以避免的不力求避免,是否妥当?我想,反思在这里是必要的,少犯过度消炎、过度放化的错误,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经济上的压力,还可以用留存下来的生机,换取生存期的延续,对病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积德行善的义举。
二、回头看一眼,专家们就会知道Ca的根本
在临床诊断学中,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是两项常用监测手段,它们都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标示着癌症患者病情的进退与缓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然而,困于目前肿瘤病因防治学理论研究滞后的影响,专家们在对这些依据及临床表征进行分析、审验时一般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末倒置的认知错误。
比较而论,原癌基因(或称前癌基因),属于生命体得以存在的关键基因,它们动态的异常变化无不预示着生命体本身发生了某些难以逆转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之所以出现,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应当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条件的,也就是说,这些基因发生变异之前,维系其正常功能的基础条件,早已为变异的到来作好了准备。(比如:各种血清指标的动态失衡)。我们在基因分析中所看到的突变的基因,仅仅是这些基础失衡的结果。而这些基础条件动态失衡的反应形式,又因其部位深浅,错乱轻重而呈隐显无序的状态。
按理,我们的研究重点,本当从这类时隐时显、隐显无序的状态入手,去探寻动态失衡的所在而消除基因突变的原因,方是癌症病因研究的正法。
可是,专家们却抓住形态变化,抓住短期结果不放弃,仅从横向联系方向和向前发展方向去关注,去探索癌细胞的变化。对它从哪里来?怎样来?等等诸如此类的根本问题却不愿意去刨根问底。没有根底的研究成果,尤如沙滩上的阁楼,海浪过后我们什么都看不到了。正因为我们对人体气血运行错乱造成的时隐时显,迷茫无序的阴阳动态失衡的病因、病机不敢面对,而采用了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最终导致了癌症病因防治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临床治疗的专家们面对癌细胞的疯狂肆虐,只能将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复发→放化疗这一应用于机械化流程式生产的程序。用于对癌症的治疗。慢慢地将癌症病人送进天国,从始自终我们得到的是人财两空。虽然对应于癌症临床治疗的科研成果数不胜数,却又不得不在逐步升高的发病率面前,象沙难上的高楼面临飓风一样……从根上轰然倒塌。
假如专家们不是单纯地从形态上,现实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从整体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从静态与动态的联系上,系统的看问题,对癌基因突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变化进程等等原因刨根问底,那么真正的癌症病因自然会明显无误地坦露在我们面前。
从哲学思辨角度看,执果本当索因,可我们却没有这样做。方向一错,所花心力越多,距离目标就越远,要重新确定方位就更难。南辕北辙的错误古人会犯。看来,处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不比古人聪明。迷茫之中无智者,这大既是千古不变的人性弱点所使然吧。我们就象猴子伸手取铁笼中的核桃一样,上了猎人的当。为什么不放弃眼前的利益,或另想别的办法?明知握着核桃手就无法从笼子中抽出。却偏要固执地握着它,最终连自身都变成猎人的猎物。
其实,现代基因学对癌症病因防治的研究,从研究过程本身的是非来说,所取得的成果距离真理仅一步之遥,人们只要回头看一眼,再向前跨一步,癌症病因真相和相应的防治法,就可顺势而得。可人们却或因惯性思维的作用,或因已有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的误导,或因西医学见病治病的理论体系的制约,以致屡撞南墙,尽管已是头破血流,却总是转不过弯来。将癌症的产生,说成是必然的,将癌症的难以征服说成是天谴之疾。真的么?
三、再前进一步,我们就可以得知癌症防治的方法
人啊,一旦陷入思维定势的束缚,其对事物认知的聪明与睿智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比如说:干细胞通过诱导分化,可以按需要提供各种相适应的营养条件,并进而培育成各种不相同的组织这一基因工程学界公认的事实,足以证明基因学理论基础的发展,已经基本接近真相地揭示了癌症的本原,并暗示了癌症防治法可能产生的途径。可专家们就是不愿意回过头去,联系原癌基因何以发展变异这个问题进行比较、联想、分析和推论,却偏偏要随着错误的思路穷追不舍……
难道我们不可以据此理解为:既然干细胞可以按人的意愿提供相应的营养条件培养成各种组织,那么,反过来认识,体内环境的进行性恶化造成的条件,不就是原癌基因突变的刺激因素么?纠正防御系統功能的紊乱,加强体内的阴阳五行的制化调控力度,破坏原癌基因突变发生、存在、发展的内环境,不就是癌症防治的方法么?
又如:基因工程学原理告诉我们:细胞原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在生命的某一时期,如胚胎时期的某一瞬间进行表达,在原始细胞分化为具有特异性结构与功能的细胞时起作用,过了这个发育的时期,细胞又沉默起来,或以很低的速度进行表达。我们还知道,环境污染、六淫污染、药物污染的刺激累加,会使局部机体组织“气无转输之机”以致逐步形成不适宜于正常分裂代谢的环境条件,导致基因表达失去正常控制,使细胞原癌基因在不适当的时候进入表达状态,或产生不正常的表达。指导生成一些量和质异常的基因产物,而促成细胞恶变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学的研究思路及成果,已经接近了癌症病因的真谛,接近了癌症病因防治法产生的基础,我们却偏偏因为没有回头看一眼突变发生的基础条件,没有再向前跨一步,将干细胞在提供相应营养条件下培养成各种组织细胞的技术,进行反面思考,使我们在错失良机之后,又陷入了认识的恶性循环的深渊。
如果我们从细胞错误地,或不适时,不适量的表达得以发生的环境入手进行探索,寻找造成阴阳五行动态失衡的原因,以消除导致五行紊乱的阻滞之物,使气无血转输之机久郁成毒的局部气机,得以随着动态平衡的逐步恢复而排出体外。如此一来,已经突变的癌细胞随着生存环境的消失,势必逐步死亡。日趋平衡的防御机制亦必然在支持治疗的辅助下,最终使病人得以完全康复。
四、征服癌症的第一步是解放思想
在科学的道路上,一个关键问题的清晰认知,可以使千年谜题让人豁然开朗。同理,该问题认知的错误,也无疑会把人们误导入茫茫误区。我们为什么不在认识的方法上多作些反省,却偏要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呢?
面对癌症发病率日益升高的现实,人们穷于应对。一方面是千年谜题等待破解,另一方面却又是前人研究成果偏见思维累积构成迷障,使后面的研究者,在迷途中左冲右突,找不到北……当此之时,欲破谜底的功夫,我以为重要的不在专业基础,而在专业之外,在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支撑的对边缘科学融会贯通的能力。
难道不是这样么?
发明玻璃的是一个遭遇海难的海员。
光学仪器的鼻祖,是个落魄到捡垃圾为生的人。
青霉素的发明,缘于实验室器皿被无意间打破的启发。
负责细胞内信息传递的磷酸化的发现,是亨特偶然间为图省事,偷懒用了陈旧的实验液体。
这些貌似偶然的发现,各从不同的侧面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这些有幸为科学,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在他们完成新发现之时,所使用的知识深浅不一,然其中的一个共同点是:对生活的联想,是逻辑的推理,是对边缘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并且都是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束缚下发现的。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将中华的版图拓展至极;从小放牛的朱元章打造了大明王朝;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功高震主;软件奇才比尔·盖茨、哈佛也未毕业……
这些人类社会、政治、军事、科学、经济的精英们之所以谱写了辉煌的人生,其所以成功,一在于“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二在于“……功夫在书外”。
我期盼着在政府的推动下,肿瘤病因防治学界在放弃固有成见之后,一个人尽其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新局面的来临。更等待着以五千年文明的底蕴为基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的癌症病因防治理论体系的早日诞生,让古老的文明造福中华泽及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