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理论 /  Theory
中医药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二)
发布时间:2023-09-17

中医药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二)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国情调查组张小敏女士,针对杨云松、肖相如撰写的,记述陈竺院士用科学改造中医药研发出“癌症1”、“癌症2”事迹的文章《一个具体科研案例引发的思考》,文中提出的论点:“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论点,中医临床经验需要现代科学的提高才能达到普遍的效果”,请大家讨论。

陈欣认为:中医可以用自己的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医药理论简约性、效果普遍性、可复制性问题,独立完成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根本不需要主张中医药西化的专家们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填平文化教育陷阱,培育中医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无论对于推动社会事物的兴衰,还是对于中医药的兴衰,都具有与自然环境决定物种存亡一样的权威作用。日本人祭奠靖国神社、在教课书中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其目的是为复活军国主义培育人文环境;民进党在台湾教课书中推行去中国化运动,旨在营造台湾独立的人文环境;中医药事业衰弱如斯,同样也因为逃不脱在西方科学的旗帜下中华人文环境西化的制约。
《伤寒论》是以中华文化环境的沉淀为底蕴、以仲景在太守生涯中对天文、地理及那个时代的医药人文环境为辅助,在与时疫抗争的实践中总结而创立的学说。可以说《伤寒论》虽然是中医的圣典,但它首先却是传统医学环境的必然结晶。
历史进程充满反复与诡异,每一个大的历史进程都是在否定→肯定、肯定之否定、否定之肯定的坎坷中蹒跚前行。五四运动引入西方科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也因在对西方文明中的迷恋中迷失了自己,以为既然西方物质文明超过东方,那么西方文化的文明比东方优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发生了砸烂孔家店、全面否定华夏文明历史的过激动荡。迄今文化、教育、艺术界越演越烈的崇洋媚外之风,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的洋奴、汉奸们,肆意篡改历史、抹黑民族精英、丑化民俗民情的去中国化运动,已到了不遏制就要翻天的地步。中医——这个华夏文明孕育的硕果又岂能独善其身。腐朽的人文环境必然结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苦果中医能不变成西医的奴仆吗?
如今,既然中央政府下决心重整中医破碎的河山,就必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从中医得以产生、存在、发展的人文环境入手整顿。而这个环境又主要由消费市场和中医药学自身文化传承两个环境构成。两个环境互相依存,没有市场环境,再好的医药产品都不能走出深巷造福众生;同样没有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环境,又凭什么培育出大医?凭什么打破困境创造出具有普遍有效性、可复制性的高端医药产品以满足民众健康的需求。
从市场角度说,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小学开始增加介绍历代中医药大家生平事业的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灌输一些只要认真去了解草草木木都是药的理念,灌输一些遵行天道注意饮食起居、不妄劳作,以保持自身与自然规律的和谐而有益于健康的常识。稍长则在教课书中增设健康保障类课目。这样做相对于人一生有近五分之一的经济收入用健康的现实是值得的。进入高中后,再增加一些如《古文观止》中历代精英撰写的论述天文、地理、人文世故的文章;进入大学后,除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可把《老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做为选修课。如此从少儿到长成的过程中,一面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一面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成年后在立杆见影的中医药疗效面前,中医复兴的市场条件必然顺势而兴起,如果在文化宣传领域也如此作为,多发表一些中医简、便、验、廉故事的报导;多采编一些如《喜来乐》一类传播民间医药优势的报导,中医要想不发展都不行。
从中医专业院校的角度说:要点在教纲的编写、教学科目的确定,在教学模式的规范,在对学习成绩考核的要求标准是以什么为主上?中医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能够通晓古文,谙熟《内經》、《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脾胃论》等中医经典,熟练掌握历代前贤行之有效的各类疾病防治方法的临床医药学人才。反观近四十年以来培养的中医学子,除极少数有中华文化自信的佼佼者外,大多都是只会写论文、做医药代表而不会看病,或者虽能看病却是以西医思维为主导,致使疗效不能直达病因,而沦为西医附庸的现代中医,我们难道还不该反省课程设置的错误吗?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文化自信的教育是难以培育出大医的!这种非驴非马的医学现实,证实了美国医学家曼载尔松的建议的合理性:承认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无知,下决心砍掉与专业不相干的课程,并把余下课时的三分之一分配给我们本来无知的领域,让学子们自己去应对。教育当局真能这样做,何愁不出大医!
根据这个提议:在现代中医学院的教育科目中,保留现代声、光、电诊断课目和生理解剖课目,把其它英语及所有西医课目全部砍掉,还中医学子一个适宜成长的人文环境是中医走出困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