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康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国际医学界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当前存在的一大难题是:人们对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后,随着病灶的缩小或消失,有的人逐步康复;有的人则病势加重,逐步衰竭危亡的状态迷惘不解?对经中医治疗后的许多患者,精、气、神逐步趋于正常,病灶消失后,应视为康复,却在CT、MRI成像显示出了血管瘤、炎性假瘤,或以空洞的形式存在体内等现象更是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
问题的提出始于1996年初,宣威市一患肺癌三年的妇女,经常咯血,全身浮肿,行走需人搀扶,病入膏育,濒临死亡。1996年,宣威市人民医院确诊病灶4·5×5㎝大小,“判决”她最多只能生存3个月。经我施治后,度过了右肩臂、双膝肿硬消失,浮肿、咯血等原有症状也相继消失的阶后,体力日渐恢复,已能操持家务,下地劳作。出乎意外的是,到医院复查,却令人迷惘不解,匪夷所思:病灶增大为6×7㎝,边缘光滑无毛刺,中心透亮,无污渍影像。读片医生与原片对照后,作出了“病势加重,已无挽救余地”结论。
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医院的“判决” 竟如此大相径庭!
面对医学理论与存在事实的矛盾,我向影像科医生陈述了整个施治过程及患者前后症状,请教他们:怎样解释这种矛盾?
主任医生的的回答十分诚恳:“你问我,我去问谁?当今流传的观念是‘癌症治不好,治好不是癌’。从严谨的科学角度说,迄今为止,还没有谁从真正意义上治愈癌症,也没有人写出一本被公认的权威著作来阐述癌症的确切病因是什么?怎样治疗?治愈后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因此,我没有科学依据,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我又请教他们:“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专业医生,而我只是个自学出道的门外汉,请你们给我个提示或忠告总可以吧。”
他们的回答想来是客观的、负责的:“你没有必要去问谁啦,当今天下没有人能教得了你,如果你今天的陈述是真实的,你就按你的思路走下去吧。”
如今10年过去,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类似情况。然而,由干没有公认的权威理论为指导,有的患者在此类情况出现后,被滥肆施以抗菌素或放化疗。举措失误。施治不当,无异抱薪救火,竭泽而渔,从而导致患者在生发机能逐步衰竭,免疫功能日益丧失后,过早地与世长辞。
有的患者由于遵从我“以血常规稳定上升为主要指标,其余为参考”的诊治理念,服药之后,坚持熬过发炎、疼痛、臌胀等苦楚的药理反应阶段后,逐步进入康复期。综合他们康复后去大医院复查结果,病灶变化势所必然,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完全消失,或以血管瘤,或以炎性假瘤,或以“空洞”等形式继续存于体内,与之相应的是患者在精神、饮食、体力等方面均与往昔无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也处于正常值水平。
且举几例典型为证:
(一)宣威市大屯村农妇李珍,2003年8月查出左肺癌病灶为4×5㎝,医院“判决”其生存期2—3个月。经我治疗到05年2月,病势明显好转,但复查结果却使她百思不解:病灶增大为5×6㎝,并发现右肺上有0.3×0.4结节。医院的确诊结论是:“右肺肺大泡形成”。看来似是癌转移,她已是危在旦夕,药石无效,只有等候死神召唤的时日来临了!
然而,李珍的各种症状却正在逐日减轻,并且精种焕发,到04年5月已能荷锄日当午,为盘中餐耕田种地,拒不接受医院的“判决”。在度过05年下半年至06年3月之前的反复合并感染和胃肠不适药物反应后,稳步进入康复期。07年4月9日到医院做CT复查,病灶增大为5.1×3.2×3,诊断报告结论是“中上纵膈血管源性病变,与其它病变待鉴别”。
(二)重庆市渝中区75岁的退休干部王显儒2002年直肠癌术后化疗8次,03年5月发现结肠转移,再次手术切除,化疗6次。正所谓“祸无双至,祸不单行”,06年2月又发现肝转移,CT复查的结果是“肝左右叶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大者3×4×4㎝,并见胆总管胰头段囊肿,双肺多发囊胖,腹主动脉钙化”。病灶可谓变无常,“多姿多彩”。辗转重庆各医院治疗至06年6月,在恶心、呕吐、饮食难进,卧床不起的危急情况下,将医院诊断检测资料电传我院求治,8个月后,各种症渐次消失,稳步进入康复期。
2007年9月14日,王显儒携妻挈女,兴高采烈从重庆乘机来昆对我面谢,我要求他医院复查确认,他的态度与昭通市患胰腺癌经我院治愈康复的孙祖奇老人同声相应:“我现在活得好好的,没有必要再去折腾啦!”因此,患者体内的病灶是何状况不得而知,估量其病势复杂多变,不一定消失殆尽。
(三)富民县大营镇新桥村农妇唐秀英05年3月经两家省级大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病灶11.3×11.4㎝,且增长速度极快,断定她朝不保夕,最多生存2个月。经我院治疗10天,遍身出荨麻疹状颗粒,瘙痒难耐,一月后各种症状渐渐消失,并能下田插秧。因家境贫困,她不再服药,坚持家务和农田劳作。生存到07年4月21日到云大医院作CT复查,原病灶非但没有缩小,还以12×9×8㎝的增大态势“安居”于体内!何以如此反常?任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医生不得不“改判”说:“考虑肝血管瘤”,没有了“癌”字。
(四)永善县教师杨辉,05年10月在县医院CT查出左肺上叶后段支气管阻塞,肿块6.5×4.7㎝,诊断报告结论“考虑肺癌”。因种种原因不能做手术,病势日趋沉重,无可奈何。绝望中,他哥哥的一位同事拾到一张别人用来垫座的2005年19月10日的《云南政协报》,登载我院用中草药治愈44位癌症患者的报导,转告来我院“试试看”。我院给他“试”了一个月后,各种症状逐渐减轻,CT复查病灶缩小为4.2×3.2㎝。继续“试”到06年8月2日,症状完全消失,精神、饮食、睡眠、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测结果与常人无异,今年8月2日再到医院做CT复查,结论是:“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变淡,病变内见空洞形成,未见确切液水,其前内见钙化影。”、“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两个‘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考虑转移瘤)。”
该病灶以“空洞”的形式存在是客观的。综合患者各种指标与常人无异,及此前已正常进行教学工作至今的事实,我认定“转移”之说难以成立,准确的说法应当是癌细胞坏死后,残留在体内还没有被完金吸收的钙化影。
(五)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退休干部余加能2006年6月在昆华医院CT检查:右肺区软组织密度影;左肺下叶支气管闭塞;左下叶呈大片致癌影;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确诊患了肺癌。经我院治疗年余。康复后去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复查,结论为“双肺支气管周围炎”,与膀胱癌患者李崇仁(红河州农科所种科技干部)经我院治愈后去红河医院复查结果:“肝、胆、胰脾、双膀胱未见异常声相”的结论相仿佛,均未见占位性病变。
综上所述,若干康复的复查结果证实,以患者“病灶是否缩小消失”作为判断是否愈可的依据是片面的、不完全可靠的。有什么比“生命之树常青”这一客观事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呢?尽管主流医学到目前为止,还未探明 “形态变化与生命存在死亡”之间错综复杂的辨证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追求“生命健康地存在”这一目标高于一切。暂时不能解释的东西,不妨慢慢探索。无论康复后病灶是否消失,是否变成炎性瘤,还是变成空洞,只要患者的确从精神、饮食、睡眠、体力及其他各种检测指标基本达到常人标准,并且经数年观察不发生质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患者基本康复。
想来CT的科技含量也难免局限性,现象不等于实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可想而知。医生面对的是宝贵生命,“确诊”一词,务必慎之再慎之。
“一成不变”这个成语是不适用于医疗诊治的,毕竟患者“各有千秋”,病灶也当然千差万别,医生对患者的生死判决,适用“法律”也千万不要僵化、公式化或程序化。